【廣告】
書法是我們提升審美的工具
書法的美是妙不可言的,你可以先從容易感知的結(jié)構(gòu)、技法、章法、墨法等去分析書法。但是書法所帶來的內(nèi)涵你只能去感受他。在這里我不得不再次強調(diào)臨帖的重要性。一種書體、一種書法風格的形成其實是某個時期、某個團體、某位書法家審美在書法上的表現(xiàn)。這些流傳下來的字帖經(jīng)過了時間的考驗,經(jīng)過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認可。是中國文人審美的集大成。我們向字帖學習就是向這些審美看齊。拿我們的鄰國日本來說,他們很多人家中常備筆墨紙硯,茶室必掛茶掛(日本書法的一種形式),很多重要場合簽字還用毛筆。在日本,書法的場景應用也比中國多,店招、橫幅、提示牌等都用書法元素表達,甚至有些還是手寫。反觀中國正在慢慢弱化書法的應用,一味依賴電腦字體。流行書法無用論。所以日本出現(xiàn)了很多非常的中國風設計師,日本的中國元素的應用也非常嫻熟,日本有名的侘寂美學、枯山水也透露出筆墨韻味,這與日本推崇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化不無關系。這也從一個側(cè)面顯現(xiàn)出審美的重要性。
1、不要用羊毫,尤其不要用長鋒羊毫,至少寫元以前的東西不要用羊毫。工具很重要,所謂善書不擇筆,是說在當時毛筆類似的時候不挑筆。我們現(xiàn)在的毛筆,跟唐宋都差別非常大,羊毫尤其不同。羊毫之外,紫毫不耐磨,就用狼毫吧。但市面上普通狼毫都是化纖做的,所以選稍貴一些的狼毫。
2、不要寫得比原帖大很多,稍微大一點是可以的。其次要紙上要折格子,你仔細觀察一下,《書譜》原文就有折線。再一個別用宣紙練字,要用表面稍微光潔的一點的紙,好比手工毛邊就不錯,又便宜。正式創(chuàng)作的紙,或者用絹,或者用老宣紙,或者色宣、泥金,或者自己加工也成,就是麻煩一些。
3、你的獨特問題在于:形抓的太不準了。雖然我們不求形似,但外形還是要神似才對。估計你臨帖的時候是一路抄下來的,其實應該一個字一個字的突破。每個字都寫上十幾遍或者幾十遍才對,這樣學習反而更快。先找書譜一頁,或者一句話把它寫像。
近墨者智臨寫的蘇體:
1、老問題,字太大了!蘇軾寫多大,我們就寫多大,大小很重要!
2、為什么字的大小重要?因為速度很重要。你看蘇軾原作何等精神!精神從哪里來?從速度來!這個速度不是野馬奔騰一般的速度,而是一種寸勁,也就是方寸之間猝然發(fā)力的能力。仔細看蘇軾原作,體會一下他的閃轉(zhuǎn)騰挪。
3、發(fā)力的初步,在于下筆之后的調(diào)鋒,這個動作很細微而且快速,只能自己體會。反正不能把毛筆平著拖過去,這樣平拖過去的筆畫沒有力度。但是也不能慢慢地扭來扭去,同樣會降低筆畫質(zhì)量。觀察一下原作細節(jié)慢慢會明白,所以臨習的碑帖質(zhì)量要稍高一點。
4、先不要通臨,一個字一個字地吃透。什么程度叫吃透?寫得有愉悅感就叫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