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太湖石是早在1千多年前的唐朝聞名于世的,以造型取勝,“瘦、皺、漏、透”是其主要審美特征,多玲瓏剔透、重巒迭嶂之姿,宜作園林石等。太湖石是皇家園林的布景石材,是園林石的一種,是大自然巧奪天工,自然形成玲瓏剔透,奇形怪狀的觀賞石。太湖園林石是中華賞石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太湖石分為水石和干石兩種,唐吳融的《太湖石歌》 中生動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萬古生幽石,鐵索千尋取得來,奇形怪狀誰得識?!?
干石則是4億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壤的歷久侵蝕下而形成。 除天然形成的以外,太湖石也有匠人參與加工的。
作者:吳鑫江
鏈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57328695/answer/15257265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yè)轉載請聯(lián)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yè)轉載請注明出處。
太湖石是在河湖中經水波蕩滌,歷久侵蝕而緩慢形成,而冰裂的地面象征的是冬天的湖水。這種抽象出來的氣象特征,表達了文人對冬日石與水的關系之間的的理解和一塊自然界的普通石頭,入室登堂,演變成為一個承載人文審美的藝術角色,其原因并非地理礦產的稀有和物質元素的珍貴,而正是由于作為欣賞者的人,賦予了這些沒有生命的石頭具有人的與情感。
拳拳一掌、盈盈一尺的石頭,在文人看來是一個大千宇宙。
古代文人賞石中這種“物我兩忘”的審美意境,誠如宋人李彌遜《五石》中云:“今一旦得是數山,坐四方之勝,豈不幸歟。吾將寓形其間,而與之俯仰上下。不知我之在丘壑,丘壑之在我也”。
這一思想有力地體現在那些孔孔相扣的石頭里。這些孔的大小與通向不同,給人的感覺是一個有限的物體中不斷變化的無限世界。
但在中國傳統(tǒng)賞石文化的歲月流變之中,玩石者數量雖不斷擴大,所求之意味及境界,卻日益消淡,好事者往往沉湎于對石頭外在的“追形逐貌”。
對于石頭造型的審美取向,丁文父先生更進一步指出:賞石可賞,恰恰在于其千變萬化的形狀和各種各樣的表面。試想,賞石一概為瘦、為皺、為透、為漏,還有令人感覺奇異之處嗎?難道非瘦、非皺、非透、非漏就不賞心悅目嗎?
據說好的太湖石,下雨時石洞內不積水,雨水通過眾多的小石洞漏掉,雨過天晴,石洞里面很難留下水的痕跡;透”更為巧妙,石頭這一面的小石洞和它背面的小洞相通,人可以透過這些小孔看到對面的景物;“丑”就是石形怪異、棱角分明、突兀不對稱。留園里有一處名為“鷹斗狗”的太湖石,左邊是一根三米多高的石柱,上面有一只盤旋的大鷹;右邊是一只半人高的“狗”趴著,它回頭惡狠狠地瞪著上方的“鷹”,一場惡斗一觸即發(fā)。石有百千形,而作為生命的姿態(tài),又獨有其精神。一塊石頭,面貌本已天成,但安置與擺放不同,便會顯出不一樣的精神,生命之美才得以煥發(fā)。如人之立身處事一般,恰如其分,方能不露俗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