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常見的大鐘有三種類別,唐朝時期的“平直形”鐘口銅鐘,唐宋時期的“淺波形”鐘口銅鐘,以及明清時期的“喇叭形”鐘口銅鐘。明清時期大鐘的鐘壁在鐘口處都有外擴(kuò),呈現(xiàn)出所謂的“喇叭形”;銅鐘的壁厚,由唐鐘的均勻分布,演變?yōu)閺纳贤轮饾u增厚,避免了早期大鐘重?fù)粢琢训娜秉c。北京大鐘寺博物館的明永樂銅鐘,是明成祖一聲令下煅造,鐘高7.75米,直徑3.3米,鐘唇厚18.5厘米,重46.5噸,鐘內(nèi)外有文字23億元字。此鐘原在萬壽寺中,后被清乾隆皇帝一聲令下移植銅鐘,于乾隆八年開展。鐘樓正南方為一座與圍墻相連的三聯(lián)正門口,中邊門為清乾隆十二年
重建鐘樓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題額《御制重建鐘樓碑記》,碑陽為經(jīng)筵講官戶部尚書梁詩正奉敕敬書碑文,碑陰為民國十四年
十月京兆尹薛篤弼書的《京兆通俗教育館記》碑文。具收藏價值就必須要談到銅鐘了,因為銅鐘的歷史悠久,制作手法也已經(jīng)很成熟了,所以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鐘樓銅鐘鑄造于明永樂十八年,鐘通高7.02米,直徑3.40米,重約63噸,為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重的銅鐘。鐘樓正南為一座與圍墻相連的三聯(lián)大門,中門內(nèi)為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鐘樓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題額《御制重建鐘樓碑記》,碑陽為經(jīng)筵講官戶部尚書梁詩正奉敕敬書碑文,碑陰為民國十四年(1925年)十月京兆尹薛篤弼書的《京兆通俗教育館記》碑文。因蒲牢生性好鳴,于是被“量才”使用,置于鐘頂,期望鐘聲能因蒲牢相助而洪亮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