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貴州民族菜是中國黔菜的重要組成部分
貴州民族菜是中國黔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貴州境內多個民族在與自然界斗爭謀生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積聚地方民族個性的特色菜肴。貴州是名酒之鄉(xiāng),釀酒歷史可追溯至戰(zhàn)國時期,是國酒的產地,其香醇飄搖于貴州各地的山川綠水之間,濃厚而侵潤,一如豐滿而多彩的貴州文化?!百F州”名稱,始于宋朝(公元960-1127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領普貴以控制的矩州歸順,宋朝在敕書中有“惟爾貴州,遠在要荒”一語,這是早的以‘貴州’之名稱此地區(qū)的記載。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設置貴州布政使司,正式建制為省,以貴州為省名,到清雍正年間,基本形成現(xiàn)在的境域。
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同北京周口店文化、陜西西族度文化
侗族大歌
早在24萬年前,貴州就有人類棲息繁衍,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石器時代文化遺址80余處。有關專家認為,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同北京周口店文化、陜西西族度文化是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三個典型代表,對研究中國舊石器時代的起源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形成了自身豐富的歷史文化。春秋以前,貴州黔東北地區(qū)屬于荊楚,其余地區(qū)泛稱南蠻。戰(zhàn)國、秦漢時期,夜郎國崛起于中國西南部,貴州成為夜郎的中心。宋代,“貴州”作為地名始見于文獻。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設置貴州布政使司,貴州正式建立行省。其區(qū)劃幾經變動,到清朝雍正年間,基本形成現(xiàn)在的境域。
貴州少數(shù)民族戲劇,有巫術色彩較濃的儺戲
戲劇
在貴州這片多民族居住的土地上,有許多專業(yè)藝術表演團體,黔劇是貴州家鄉(xiāng)劇,全省人民非常喜愛,黔劇《秦娘美》、《奢香夫人》、大型歌舞劇《蔓蘿花》等曾被拍成戲曲影片,還有花燈劇《七妹與蛇郎》等也享譽省內外。貴州省各地活躍著4000多個業(yè)余藝術表演團體。其中有蘆笙隊、嗩吶隊、歌舞隊、雜技隊、八音隊, 還有花燈隊、地戲隊、儺堂戲班、布依戲班等。他們的節(jié)目和劇目大多自編自演, 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受到各族人民群眾的熱情支持, 還得到外國朋友的歡迎。
貴州少數(shù)民族戲劇, 有巫術色彩較濃的儺戲, 有從漢族中移植過來的花燈戲, 還有綜合性較強的布依戲和侗戲。
貴陽特色絲娃娃,素菜脆嫩,酸辣爽口,開胃健脾
貴陽特色絲娃娃
貴陽絲娃娃又稱素春卷,在貴陽是一種常見的地方傳統(tǒng)小吃,素菜脆嫩,酸辣爽口,開胃健脾。素春卷的皮是用大米面粉烙成的博餅,薄薄的像紙一樣只有手掌那么大。之后再卷入胡蘿卜絲,折耳根(魚香菜),海帶絲,炸黃豆、脆哨、糊辣椒等多種配料。然后吃的時候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口味做蘸水,蘸水就是絲娃娃的精髓,不然會吃不出它專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