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中國磚雕是由東周瓦當、空心磚和漢代畫像磚發(fā)展而來的。漢代畫像磚是墓室預制構件的大型空心磚,它是在濕的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各種圖像。傳統(tǒng)磚雕基本有三種制作工藝,起始是在磚上雕刻,圖案細膩精致,但極其耗時費工;粘土制坯陰干后刻紋,然后燒制,適用于簡單圖案;粘土壓模陰干后燒制,適用于批量產(chǎn)品,圖案略糙;各種工藝自有各自的價值和美感,且各有短長。雕刻手法多以陰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穿插進行,精細者可達七八層,造成景致深遠的效果,雕成的花卉枝葉繁茂,形如錦繡。戲曲人物衣甲清晰。在不同時辰日光照射之下,還能呈現(xiàn)出黑、白、青灰等不同色澤,高光部更煙煙生輝,畫面富于起伏變化。
磚雕作品之所以能經(jīng)受幾百年的風吹日曬雨淋而完好如初,是因為它經(jīng)過好多復雜的工藝流程制作而成的。先燒制好磚雕的胎膜-------青磚。選土很重要,一般選用純粘土,取自地表下二尺深的古土壤,顏色略深,這種土壤柔和而有粘性。取出后要堆露半年左右,讓陽光照射、雨雪冰蝕,使其內部分解松化,再經(jīng)過手工粉碎、過篩,只留下細密的純土。然后加純水滋潤,反復和煉,反復牛力,使其變成稠泥,人力翻泥和煉大致要5--6次。在燒好青磚的基礎上進行雕刻。
徽派“三雕”即木雕、磚雕、石雕,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其起源于唐代,明清時期達于鼎盛。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的徽派建筑自成一派,其集木雕、磚雕、石雕表現(xiàn)于一體,有著高超的技藝水平和實用性,極其富有文化美學底蘊與形式上的美感。以青磚為雕刻材料的磚雕藝術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它不僅訴說著一個個徽州的故事,更是中國建筑的驕傲。其中磚雕廣泛用于徽派建筑中的門楣、屋頂、屋瓴等處,石雕用于牌坊、勾欄、柱磉等處,木雕飾于堂內屏風、梁柱、窗欞、門楣等處。把磚雕藝術運用到建筑裝飾于明清為盛行,清代達到了頂峰,經(jīng)歷了幾百年地沉淀后,無論在雕刻技藝上,還是人文描寫上,磚雕,非徽州莫屬。
不細看,還以為同樣是波浪紋,因為它和波浪紋很相像,但細一看,才發(fā)現(xiàn)是忍冬紋樣,兩種紋樣組合在一起,一點凌亂的感覺也沒有。雕刻者在“鯉魚跳龍門”的題材中加以忍冬紋,看上去是兩組毫無聯(lián)系的題材內容,但經(jīng)查考資料:忍冬為一種纏繞植物,俗稱“金銀花”“金銀藤”,其花長瓠垂須,黃白相半,因名金銀花。揚州富賈之富,不富在建筑表面的爭奇斗艷上,而是把突出的門罩無聲無息地化為不起樓的磨磚門,并把北方官式建筑的技術融化在自身的建筑里,更把官式的“大”作派深藏不露地融化在自身建筑里。